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探究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自国家出台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政策以来,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实施其有效途径,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因为老师们深知:“双减”考验的是学校,需要学校以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延时服务,全面提升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双减”考验的是教师,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效益、精细作业布置、彰显奉献精神,回归教育初心。
因为疫情的不断反复,今年9月份以来,我校学生在家上了三次网课,本学期一直处于线下和线上模式不断切换的状态。为了提高学生在家以及学校的课堂质量,我和同组的语文老师们都进行了不断地探索。
一、课堂任务前置,让学生提前进入情境。
有效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由于自己今年也参与了我校智慧课堂的建设,借助平板教学,课前预习任务的发布使语文课堂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如在讲《美丽的颜色》这篇课文时,课前我布置了三个预习任务。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标清文章段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美丽的颜色》微课程字词积累;3、讨论任务:(1)“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同学们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交朗读音频。
(2)居里夫妇在寻找美丽的颜色的过程中,他们的感受如何?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结合文本思考:“美丽的颜色”在文中有几种含义呢?
三个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既有对字词的积累,也有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还有对文本细节的感受,又有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预习任务中被老师加精的同学我还会挑选出来当堂进行展示和鼓励,这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基于此,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探讨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利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现增质的起点,老师的精心备课是关键。如在讲授《白杨礼赞》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上面既有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预习,又有对整节课学习思路的把握,一张纸上还能呈现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可谓一举多得。
又如,我在期末复习阶段,带领学生进行字词的复习时,运用了智慧课堂中的答题卡,在老师精心挑选习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堂作答,老师当堂反馈,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也将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一览无余。
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针对学情,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环节的设置、问题的筛选都需要老师下更大的功夫。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老师们首先要大量占有资源,其次在占有的基础上精挑细选,为己所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阅读作业不可少,提高审美鉴赏力
如在讲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品味他“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我在布置作业时将他的另一名作《端午的鸭蛋》发给学生,让孩子们结合本文所学,任选一两处进行语言赏析。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向大家学写作技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作文学习方式。
四、开展阅读分享,营造读书氛围。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小小的班主任。因此在我的班级里会设置图书角,有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自己喜欢并且有意思的图书,也有我们在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时孩子们大感兴趣的《山海经》和《朝花夕拾》,阅读让孩子们源源不断地汲取精神营养,也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由量到质不可或缺的过程。
“双减”既要减量,又要提质,对老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通往减负增质的路上,我会不断探索,积极作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做一名有质感的语文教师。